之前这篇文章讲述了「冷启动」的做法,其中第一步是搞定种子用户。把这事看成一个项目,需要完整的思维方式和运营套路。
面对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做法,但归纳起来是有共性的。我先总结共性,再尽量辅以案例。
搞定种子用户大概分为选定用户、引入用户、活跃用户和导流用户四部分,具体操作流程分为:
1.明确产品定位
2.根据定位圈定受众人群
3.分析人群需求
4.确定满足需求的方式
5.找到人群聚集地
6.通过运营措施引入群
7.群内再运营保持活跃
8.待上线后导入产品
下面逐一说。
一、明确产品定位
这是分析所有问题的起点,可以保证思考方向不偏离,能顺利抵达终点。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什么形式满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拆成四点更容易理解:
1.什么形式:产品形态
2.什么用户:目标用户
3.什么场景:需求场景
4.什么需求:用户需求
以「作业帮」为例,这样回答:
1.什么形式:用手机拍照问作业问题
2.什么用户:K12学生,从小学到高中
3.什么场景:学习时或写作业时
4.什么需求:难题不会解答
连成一句话说作业帮的定位:用手机拍照提问的形式,去满足K12用户在学习时解答难题的需求。
大家可以以自己的产品为例,回答这4个问题,然后再连成一句话,就是产品定位。可能有的产品答不全4个问题,能回答3个也可以。
二、根据定位圈定受众人群
产品定位里已圈定了目标用户,这一步需要给出具体的范畴和定义。
按显性和隐性两种属性分,显性是用户的客观标签,是用户资料;隐性是能将用户划分至某个人群的标签,体现群体属性。
显性属性分:
年龄
性别
所在地
单身与否
收入
行业
兴趣爱好
按隐性属性分:
喜欢听李志
疯狂找人拼单的海淘用户
女权主义者
电影《小时代》粉
逛知乎
两岁孩子的全职妈妈
锤子用户
每周去电影院看两场电影
注,按隐性属性分,需要根据具体人群情况给出标准,以上只是举例。
这是划分人群依据的标准,得出这些标准的方法,依赖对目标人群深入到位的研究。对于用户调研,别盲目相信问卷调研、电话访谈、当面谈话、群里收集反馈等传统的用户调研方式。因为你最终目的是了解人群特点,而以上方式过于形式化、用户戒备心理严重、收集的样本不合理,从而给出的结论并非真实体现,实际没什么收获。
无效调研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起者看到调研结论时,总觉得和自己的预期是一样的。心想:「看,我之前就是这么认为的」。当你有这种感觉时,就要小心了。
真正的调研,应该是学习行业+融入圈子,从而掌握人群特征。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方式不同,这也是一个优秀运营必备的特征。
用户调研最好用的方式是和用户聊天。分四步:
1.约你认为「对」的用户吃饭聊天,先积累足够的量。不能只关注与业务相关的方面,而是把他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分析。
比如,他的性格、体型、家乡、职业、婚否、兴趣爱好、三观、对敏感问题的看法、使用产品的方式等,这些元素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用户,代表着一类人。
2.总结判断他是否是目标用户。如果是,那和他同类型的人还有谁,可以继续约见印证;如果不是,暂时舍弃。这个阶段的判断不一定准确,都要抱着怀疑的心态继续验证。
3.完成多个类型用户的沟通,逐一按分类将特点记下,继续沟通和观察。与用户线上和线下的沟通要结合起来,因为很多人在线上和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完全不同。像一个朋友一样关注他的微博和朋友圈,这就是他感兴趣的内容,也能体现他所在的用户群体特征。
4.圈定两三个重点类型,完善信息,作为当前阶段需要搞定的目标人群。
三、分析人群需求
根据上一步确定的用户人群,列出他们的需求。需要注意两点:
1.用户在某个方面的核心需求只有一个,但会根据场景拆分成多个小需求。比如,习惯一周去两次电影院的用户,需求只是观影。但拆分为观影决策(看哪部)、购票(哪儿便宜、哪有好座位)、情感共鸣(看或写点什么)等几个细分需求。
2.分辨出真正的用户需求。我在工作日经常用外卖app点餐,因为有满减和红包,所以比到店还便宜。但对于外卖app来讲,我并非是目标用户,因为我没有外卖需求,只有「省钱」需求。所以今年外卖的补贴会慢慢消失,不让我再占便宜了。
上一步的目标用户选对之后,这一步要洞察和分析真正的用户需求,再逐一列出。对于电影app,列出列出的需求是这样的:
观影决策
提前选座
买票省钱
映前了解电影信息,类型、主演、时长、背景
映后表达情感共鸣,感动、愤怒、开心等情绪
相同爱好者交流,某个明星粉丝、同城线下交友
四、确定满足需求的方式
根据上一步列出的用户需求,给出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产品和运营的手段去实现。还拿上文的电影app需求来说,给出的解决方案如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