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杨洁,授权微启蒙转载发布。
在AI行业,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成立仅五年的商汤,在商业世界中,还非常年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家年轻的公司,在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在有限的时间内,投入了大量研发力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多个行业线,成为了AI独角兽中,体量最大、营业额和营收增长最快的企业。
听起来像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技术发酵,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商业的进化,进而影响行业。
站在现在这个节点回头梳理过去的发展脉络,自 2011 年以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初创公司顺应趋势迅速崛起,在AI领域落地占比最大的计算机视觉CV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独角兽企业。
趋势不可阻挡,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AI领域所弥漫的,都是商业化气息,而以计算机视觉起家的AI公司们,如今的发展态势也大有不同。
对于商汤来说,从成立之初,它的定位就是要做一家AI平台公司,让AI成为一个可以给各行各业带来长期和深远价值的技术。
过了窗口期,在AI走向实际落地的当下,通过对技术的追求,与行业深度结合,商汤正在通过赋能百业,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加速向一家平台型公司进化。
技术带来的“底气”
商汤在创始之初,策略是“1+1+X”,一方面横向对智慧城市、金融、智慧零售等行业实现覆盖,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在纵向产业里做深,进行多元化布局,而非只垂直于某个细分领域。
在后来,不在公开场合经常提起,但在行业的拓展上,确实是按照这个路数,其中,第一个“1”指的便是基础研究。
在 2014 年AI公司涌现的当口,在深度学习层面,分为两大派:一类是使用开源框架的企业,一类是进行自主研发,要掌握自己核心“大脑”的企业。
很多创业公司在发展之初,一般会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做原创技术,需要投入两三倍甚至更大成本,商汤是唯一一家耗费巨资,做了只有谷歌这类巨头才会做的底层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曾经说过,商汤希望从源头掌握技术的核心链条,从零开始打造基础,从基础端往下扩展。
这也使得在起步阶段,商汤模式也遭遇了一些质疑。
毕竟为了建立超算中心,商汤每年在采购 GPU上的花费就超过上亿,据《财经天下》报道,商汤的 150 多个博士研究员,每天在算法平台上进行数据训练迭代,单次花费就要至少 50 万元。
巨额的投入,也让商汤在技术方面构建起壁垒,目前,商汤自建的超算中心搭载超过万块GPU,原创深度学习平台SenseParrots在视频处理等任务上实现了比TensorFlow更优的性能。
在 2018 年 9 月,科技部把第五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牌子给予了商汤,成为了继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之后的第五大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原创技术的夯实和升级,也成为商汤要做一家AI平台型公司最大的优势。
徐立曾将人工智能行业比喻成江湖,在他看来,核心是练内功,即深度学习大脑,练好了,十八般兵器都能够熟练使用,才能跑得更快。
得益于强大的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商汤研发了系列AI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与智慧城市、智能手机、金融、零售、教育等多个行业结合。
例如在手机行业的应用结合中,商汤于 2014 年就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分辨率技术,经过技术的升级和打磨, 2018 年终于在vivo X23 手机上落地,这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超分辨率技术在国内手机上的首次落地。
右图为使用商汤AI超分辨率算法后的照片
而商汤的AI功能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头部客户和80%的长尾客户,3D人脸识别、人脸3D重建及微整形、人脸解锁、AI智慧双摄、超分辨率、AI人像光效等诸多技术在OPPO、vivo、小米、华为、魅族等手机产品中落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