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从“物质时代”到“生命时代”
“互联网+”、“精准医疗”入选2015 年最火热的词语,应该几乎没有悬念。从1 月份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疗战略,到IT(信息技术)大佬纷纷进军医疗健康产业,再到屠呦呦获得诺奖,医疗健康领域终于在中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中心。“GDP(国内生产总值)导向”发展模式的争论似乎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了,中国人真的开始关注生存的环境,开始询问什么是健康,开始深度关注生命的质量。
回顾医学的发展史,概可划为三阶段:以《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古医学,为“医学1.0 时代”。以巴斯德发现细菌、虎克发明显微镜、疫苗和抗生素的应用为标志,医学在化学和物理学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此为“医学2.0 时代”。这个阶段始终存在着中(古)西医之争,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局部观,中医的不能自明与西医的科学方法,始终像是一场语言不通的对话,无法真正地“结合”。
近日闲时翻看梁漱溟先生的旧作,不得不惊讶于他的预言和先知。“……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须在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
对生命有所悟,能以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梁老先生对于生命的领悟,让我惊叹。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较远的将来,就在今天,并且是他所不晓得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带来的。
从20 世纪末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科学家们运用信息技术开启了历时13 年的破解“生命天书”的宏大工程,自此也开启了人类通向“医学3.0 时代”的大门。
就在“摩尔定律”貌似逐渐失效之时,基因测序技术的“超摩尔定律”悄然形成。随着生命密码被逐步破译,个体差异越来越清晰、可量化。十几年前,当弗朗西斯· 柯林斯大声喊出“生命是数字化的”时,世界投来多少异样的眼光?如今这一概念早已被广泛接受,“健康是个体化的、可数字化的”也必将成为共识。
进入21 世纪,BT(生物技术)和IT的融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解读生命密码、认识疾病本源、重新定义健康的新纪元。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她带领人类真正从“物质时代”跨入“生命时代”,从“硅基文明”步入“碳基文明”。想了解这个时代将带给我们什么吗?
可以读一读这本《互联网+医疗》,它将给你新的思考视角。
本书概况:
在线医疗服务、可穿戴医疗设备、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医疗大数据……在互联网的席卷性力量之下,医疗理念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医疗数据的获取越来越便捷,那些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才看得到的尖端技术,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建立医患间平等、尊重、高效关系的时代即将到来。
《互联网+医疗》一书借冷静系统的分析与生动详实的案例,探讨在医患纠纷频发,患者治病难、买药贵的当今中国社会,如何借助互联网、智能硬件、基因检测等令人兴奋的新技术,解决传统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
技术革新的成果理应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医疗》全面呈现了医疗行业正在发生的数据化变革,它清晰描绘出了互联网医疗的引入将如何重构医疗生态,释放医疗资源的潜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医生带来职业的尊严。
本文摘自《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中国会 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文经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